【支付行业惊现0.56折分润事件 债务重组引发产业链震荡】行业核爆级事件 老行长消息,7月15日,一则《关于分润结算方案调整的紧急通知》在支付圈引发海啸级震荡。华东某持牌支付机构被曝启动"0.56折分润清算计划",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200家代理机构遭遇分润提现延迟,最长拖欠周期达9个月。某省级代理向「支付观察哨」展示的结算单显示:原应到账的17.8万元分润,经折算后实际仅入账9968元,缩水幅度达94.4%。 ![分润折算对比表:图示10万元分润缩水至5600元] 债务重组陷僵局多方信源证实,该机构自2023年8月被央行暂停新增商户接入后,已陷入流动性危机: 资金缺口:待付分润债务超2.3亿元 资产冻结:主要银行账户被多家法院轮候查封 股权质押:实控人97%股权已质押给资产管理公司
"所谓新投资方其实是AMC机构接盘。"知情人士透露,资本方提出的债务重组方案包含三个核心条款: 历史分润按5.6%折算兑付 要求代理商续签十年排他协议 未来三年分润计提30%风险准备金
产业链连锁反应这场危机正在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值得关注的是,这已是长三角地区今年第二起重大支付风险事件。此前上海某持牌机构爆发"2.8折债务回购"事件时,曾有操盘手发明"分润证券化"的债务置换模式,但最终清算完成度不足40%。 监管视角下的困局从监管文件追溯可见,该机构危机早有预兆: 风险预警时间线 2022Q3 央行非银支付机构评级降至D类 2023.04 收到《重大事项监管问询函》 2023.08 被暂停新增商户合作 2024.05 股权被司法冻结
行业专家指出,现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虽明确退出机制,但针对历史债务处理仍存法律真空。某律所合伙人透露:"现有23起相关诉讼中,法院对分润债权的认定存在三种不同裁判标准。" 生死博弈进行时面对0.56折的"跳楼价"方案,市场各方正展开激烈博弈: 代理商联盟:拟发起债权申报,推动破产重整程序 新资本方:要求现有团队全员更换作为注资前提 监管部门:已启动业务连续性评估,不排除接管可能
值得玩味的是,该机构官网7月16日悄然更新了《关于规范业务合作的声明》,强调"正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这场被业内人士称为"支付版雷曼时刻"的危机,或将改写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风险处置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