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顾
中学生小明在学校里沉迷于打游戏,看着游戏好友的各种新鲜炫酷的装备和皮肤,他满是羡慕。后来无意在某网站看到有人在发布某款热门游戏低价充值广告,小明信以为真点击了链接并添加了网站客服。 客服给了小明一系列优惠套餐,他选择了“充值50元,获得5万钻石”的套餐,并按客服给的相关提示进行了“充值”。充值了50元后,客服又告诉小明需要充值688元激活游戏账号,激活后可以将688元提现出来,小明想着都充值了50元,而且网站看着还挺靠谱的,便又充值了688元。结果客服又告诉小明充值的银行卡号输错了,账户被冻结了,需要二次充值2688元将充值的688元解冻,小明又再次充值了2688元,充值过后小明想将充值的钱提现出现,却发现不能提现,联系客服也没再回应他,最终他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案例分析
根据上述案件的事实情况以及判决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未成年人的游戏充值行为是否有效,需要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实际年龄、智力水平、受教育情况以及所在地区的消费水平,同时也要结合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具体数额。 而对于确定充值行为无效后的欠款返还问题,不同案件的结果也不相同。此类案件一般都是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电子设备且用父母的支付账号对游戏进行充值,而未成年人的父母(监护人)对于未成年人具有监督教育的责任。在未成年人作出充值行为时,是其父母没有保管好相关支付账号的交易密码同时放任孩子使用其电子设备打游戏并充值。因此,在此类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父母都存在重大过失,应当对其损失承担相应比例的责任。
专班提醒
游戏消费要量力而行,不要轻信“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不要在非官方网站上进行游戏账号交易。 学生要避免沉迷游戏,同时增强防范意识,尤其是买卖游戏账号、游戏币、游戏装备等诈骗类型,要明白此类情况除游戏官方经营或授权的第三方平台正规交易外,很多都是诈骗!所以,在适当玩网络游戏的同时要提高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