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1634年-1680年),字复甫,抗清名将,明朝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人,明末举人陈鼎之子。陈永华十五岁时,其父任同安县教谕。清兵下福建时,陈鼎自杀。郑成功在厦门开府时,陈永华才二十三岁,后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与郑成功论政。陈永华对郑成功发表见解、分析未来,深得郑成功的赏识,并誉“永华乃今之卧龙也”,授予“咨议参军”之职,委为其子郑经之师,日后便成为郑家麾下的谋将。 康熙十三年(1674年),陈永华任东宁总制使。这时三藩之乱爆发,受耿精忠之约,郑经率领大军进入大陆。郑经之子郑克臧监国
陈近南,号仙鹤或鹤仙,人称白鹤道人,传说为清代秘密组织天地会(洪门)的开山祖师,一般说法即是明郑王朝东宁总制(台湾最高行政首长)陈永华的化名,据说其开创天地会,故“陈近南”即是天地会首脑的代名词,为了避免身份曝光,陈永华在中国大陆各地的许多联络人,皆用“陈近南”之名发布命令。
简介历史上的陈永华,年轻时随郑成功来台湾后,就一直侍奉郑成功与台湾历史很有贡献。陈永华死后,其坟墓在今台南市柳营区,称陈永华将军墓,已成为台南市的观光名胜地点。台南府城奉祀广泽尊王的凤山寺,也为他改名为永华宫,以纪念之。 至于民间传说中,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开创天地会(汉留组织),该组织潜伏于中国大陆[1],在中国搜集情资、制造谣言、分化满汉、伺机起事,后将会务传予其幕僚陈永华。[2]陈永华在会内,以化名陈近南[3][4],其各地的联络人,皆用“陈近南”此一代号行动。 据说陈近南在湖北时,以道士自居,曾结庐襄阳城南“白鹤洞”,号“白鹤道人”,藉传教为名,游历四方,联络仁人义士。曾遇官吏盘查,他装作哑巴,取纸笔答曰“日月江山一气连,止戈共水不争田。发长当须头颅落,岂作顺民陈予仙。”[5][6]即隐身而去,惊动湖广市井,故弟子等又称“陈予仙先生”。而“白鹤仙师”的图像即代表汉留组织的标志。至今尚有奉祀“仙鹤先生”神位者。[7] 天地会传说参见:天地会 天地会有一段南少林寺征西鲁传说,提及福建的南少林僧兵为朝廷出征,击败西鲁番,却因功高震主,寺庙遭清军焚毁,残存的五位弟子拜万云龙为大哥,并以陈近南为香主,五位弟子分往各行省传布天地会思想,成为天地会的五祖[8]。据洪门高层人士指出,天地会在清朝时代一直是个有许多化名的秘密结社组织,到了晚清末年,革命党人如欧榘甲、陶成章、章太炎公开指出天地会的创始者为郑成功。辛亥革命后,天地会的秘密任务方为世人所知。由于陈永华在会内地位崇隆[9],因此至今洪门在陈永华诞辰时均会予以祭拜[10]。 鹿鼎记“ 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 ” ——金庸,《鹿鼎记》 陈永华(陈近南)身为洪门(天地会以“洪”字象征“汉”字“中”“土”被夺走)的传承者,诸多传闻流传于文学创作,如《鹿鼎记》[11]。 注解^ 洪门正名 新时代三大考验 ^ 帮派转型成功 洪门子弟祭始祖陈近南 ^ 洪门庆祝160周年成立暨五祖宝诞 ^ 江西发现明末清初天地会的船屋 ^ 日月江山:明朝江山。止戈共水:洪武。不争田:国破。发长当须头颅落:违背剃发令而被斩首。岂作顺民:不做“顺民”。予仙:我是神仙。 ^ 语译:明朝的江山本为一气相连,直到洪武帝的后人无力争取土地,国家灭亡。满清推行剃发令,但我仍然蓄发,应该要砍了我头的。我怎么愿意当个顺民呢?告诉你,我是神仙。 ^ 第72期:洪门百年 ^ 庄吉发,〈郑成功与天地会创立传说〉《清史论集》第11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页8 ^ 全球洪门联盟 永华宫谒祖 ^ 林相如. 洪门祭拜始祖陈近南. 苹果日报. 2005-04-04 [2010-12-24] (中文(台湾)). ^ 庄吉发,〈郑成功与天地会创立传说〉,页11
以上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1人物生平东南抗清崇祯七年(1634年),陈永华出生。陈永华父名陈鼎。陈鼎是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举人;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进士。陈永华年轻时寄籍漳州府龙溪县,通过科举,取得龙溪生员的资格。 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攻陷同安,陈鼎在明伦堂自缢。当时陈永华只有十五岁,为博士弟子员。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 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后并且高兴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后授予参军,并以宾礼相待。但据考证,陈永华此人平时不善言谈,只有在部分政见等政治方面的谈论才能发挥。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 追随郑经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攻克台湾,授予咨议参军。同年五月,郑成功病死台湾,其子郑经继位。郑经很是倚重他,军国大事必询问他。 康熙三年(1664年),郑经在金门、厦门被清荷联军击败,退往铜山岛。这时人心不稳,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连郑经身边也有人力劝降清。但是陈永华和洪旭劝说郑经, 投降的人很多都是奴仆、商人之类,谎报是明郑的官员,才得到清朝优厚的赏赐。万一投降后,得到的待遇不理想,那可是会被当作笑话看。郑经于是放弃投降的念头,退往台湾,并且将国政都交给陈永华处理。 大兴文教康熙四年(1665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了“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认为这刻不容缓。但是,郑经的回答却是“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认为此事为之过早。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淳朴,如果可以举荐有才能的人来辅佐政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养生息,便可以赶上中原地区。所以,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立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于是创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作为台湾最高学府,各府、州、县分别设立“府学”、“州学”、“县学”。此外,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也要设立“小学”,由此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同时,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陈永华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而且大力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在此之外,规定台湾境内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他还推行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以提高教育水平。他还推行了举荐人才的制度,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便可以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然后,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成为官员。 不久之后,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开始建造圣庙学院。康熙五年(1666年) 春正月,圣庙建成,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由于在学校初建,中原文化。同年,他又主持修建了台湾第一所孔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晚年逝世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于发生了三藩之乱,清廷因为无暇东进,郑经与耿精忠会师伐清,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 几年之后,清廷处理完内陆叛乱之后,开始着手处理台湾事务,加之郑经在军事上不利,从大陆撤退,陈永华自惭护驾西征无效,十分心忧。 康熙十九年(1680年)六月,郑经退返台湾,陈永华被当权者冯锡范、刘国轩排挤,陈后为冯锡范所骗,辞去总制与勇卫,退居龙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区赤山龙湖岩)。 同年七月逝世,后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市柳营区果毅村)。后来清朝把他的骸骨迁葬回泉州,遗留一小部分在原位。在他死后,台湾郑氏朝廷给他谥号“文正”。 2主要成就教育建设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 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 康熙四年(1665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但郑经认为:“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人民稀少,姑暂待之将来。”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教养生息,便能赶上中原地区。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最后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他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规定台湾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于是,台湾人民“自是始奋学”。这种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施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造了圣庙学院。 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圣庙建成,又在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了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在陈永华等人的努力下,“台湾文学始日进”,“后秀子弟亦乐弦诵”,就连本来比较闭塞落后的高山族地区也有“……能句读……能通漳、泉语者”。陈永华是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科举制度的第一人,其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经济建设为解决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陈永华鼓励明郑将领进行军屯,以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甘蔗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将甘蔗提炼出砂糖,再作为商品贩卖给日本、英国。 此外,当时台湾民众,只会用煎熬海水来制造食盐,因此盐的品质很差。陈永华为了改良制程而引进淋卤晒盐法,流程大概如下:先在盐田附近挖水沟,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盐土,再将从盐土提炼出的盐卤,拿去结晶池经过日晒得到一颗颗的盐粒,提升盐的品质。 还有,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造成台湾物价的上涨,尤其以布料最严重。陈永华建议郑经贿赂清朝海防将领,进行走私,货物得以流入台湾,稳定了物价。 社会治安陈永华引进保甲制度,来维持地方秩序。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人民无论迁徙、职业、婚姻、出生、过世都要透过保甲向地方官员报备。在治安考量下,陈永华还禁止赌博。 3人物评价李光地:“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连横:“汉相诸葛武侯,抱王佐之才,逢世季之乱,君臣比德,建宅蜀都,以保存汉祚,奕世称之。永华器识功业与武侯等,而不能辅英主以光复明室,彷徨于绝海之上,天也!然而开物成务,体仁长人,至今犹受其赐,泽深哉!” 川崎繁树:“有经世之才,长于时务。郑经经营的台湾政策,泰半出于陈永华的方寸之间”。 4史籍记载连横《台湾通史》 川崎繁树、野上矫介《台湾史》【日本】
5家族成员父亲妻子子女陈梦纬 陈梦球,1663年中大清帝国举人,1694年中进士,是台湾第一位出身的进士(郑克塽被降后,随着清军到燕京,入汉军的正白旗)。 陈氏,嫁给郑克
书中描述【1】吴六奇又道:“国姓爷昔年率领大军,围攻金陵,可惜寡不敌众,退回台湾,但留在江浙闽三省不及退回的旧部官兵却着实不少。陈先生暗中联络老兄弟,组成了这天地会,会里的口号是‘天父地母,反清复明’,那便是在下胸口所刺的八个字。寻常会中兄弟,身上也不刺字,在下所以自行刺字,是学一学当年岳武穆‘尽忠报国’的意思。”查伊璜心下甚喜,连喝了两杯酒,说道:“兄台如此行为,才真正不愧为海内奇男子之称了。”吴六奇道:“‘海内奇男子’五字,愧不敢当。只要查先生肯认我是朋友,姓吴的便已快活不尽。我们天地会总舵主陈永华陈先生,又有一个名字叫作陈近南,那才真是响当当的英雄好汉,江湖上说起来无人不敬,有两句话说得好:‘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在下尚未见过陈总舵主之面,算不了什么人物。”查伊璜想象陈近南的英雄气概,不禁神往。斟了两杯酒,说道:“来,咱们来为陈总舵主干一杯!”两人一口饮干。查伊璜道:“查某一介书生,于国于民,全无裨益。只须将军哪一日乘机而动,奋起抗清,查某必当投效军前,稍尽微劳。” 【2】吴大鹏微微一笑,道:“没什么,茅兄,你好像并不是天地会中的兄弟,却干么要大说天地会的好话?”茅十八道: “天地会保百姓,杀鞑子,做的是英雄好汉的勾当,自然是英雄好汉了。江湖上有言道:‘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陈总舵主,便是天地会的头脑。天地会的朋友们,都是陈总舵主的手下,岂有不是英雄好汉之理?”吴大鹏道:“茅兄可识得陈总舵主么?”茅十八怒道:“什么?你讥笑我不是英雄吗?”他为此发怒,自然是不识陈近南了。吴大鹏微笑道:“不敢。”茅十八又道:“难道你又识得陈总舵主了?”吴大鹏摇了摇头。 【3】史松向吴王二人问道:“你们两个识得天地会的人吗?要是有什么讯息,说了出来,我们拿到了天地会的头目,好比那个陈近南什么的,鳌少保必定重重有赏。”吴大鹏和王潭尚未回答,茅十八仰天大笑,说道:“发你妈的清秋大梦,凭你这块料,也想去拿天地会的陈总舵主?你开口闭口的鳌少保,这鳌拜自称是满洲第一勇士,武功到底怎样?”史松道:“鳌少保天生神勇,武功盖世,曾在北京街上一拳打死一头疯牛,你这反贼也知道吗?”茅十八骂道:“他奶奶的,我就不信鳌拜有这等厉害,我正要上北京去斗他一斗。”史松冷笑道:“凭你也配和鳌少保动手?他老人家伸一根手指头,就将你捺死了。姓茅的,闲话别多说了,跟我们走罢!” 【4】吴大鹏笑道:“我和这位王兄弟,都是天地会宏化堂属下的小脚色。承茅大哥对敝会如此瞧得起,别说大伙儿本来没什么过节,就算真有梁子,那也是一笔勾销了。”茅十八又惊又喜,说道:“原来……原来你果然识得陈近南。”吴大鹏道: “敝会弟兄众多,陈总舵主行踪无定,在下在会中职司低下。 【5】我是个苦命的下贱人。跟鳌少保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怎能相比?”他说的是二人身分地位,于武功一节竟避而不提。茅十八道:“那鳌拜的武功倘若有你一半,我就已万万不是对手。”海老公微笑道:“老兄说得太谦了。以老兄看来,在下的粗浅功夫,若和陈近南相比,却又如何?”茅十八一跳而起,问道:“你……你……你说什么?”海老公道:“我问的是贵会总舵主陈近南。听说陈总舵主练有‘凝血神抓’,内功之高,人所难测,只可惜缘悭一面,我这下贱人,没福拜见陈总舵主。”茅十八道:“我不是天地会的,也没福气见过陈总舵主。听说陈总舵主武功极高,到底怎样高法,可就不知道了。” 【6】茅十八道:“我……我……我不是天地会。”突然放大喉咙,说道:“我这可不是抵赖不认。姓茅的只盼加入天地会,只是一直没人接引。江湖上有句话道:‘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海老公,这话想来你也听见过。姓茅的是堂堂汉人,虽然没入天地会,然而决意反清复明,哪有反投满清去做汉奸的道理?你快快把我杀了罢!姓茅的杀人放火,犯下的事太大,早就该死了,只是没见过陈近南,死了有点不闭眼。” 【7】海老公道:“你们汉人不服满人得了天下,原也没什么不对。我敬你是一条好汉子,今日便不杀你,让你去见了陈近南之后,死得眼闭。盼你越早见到他越好,见到之时说海老公很想见见他,要领教领教他的‘凝血神抓’功夫,到底是怎样厉害,盼望他早日驾临京师。唉,老头儿没几天命了,陈总舵主再不到北京来,我便见他不到了。嘿嘿,‘为人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陈近南又到底如何英雄了得?江湖上竟有偌大名头?” 【8】海老公道:“一只左手,却还不够。”茅十八铁青着脸道:“你要我再割下右手?”海老公点头道:“不错,两只手。本来嘛,我还得要你一对招子,咳……咳……可是你想见一见陈近南,没了招子,便见不到人啦。这么着,你自己废了左眼,留下右眼!” 【9】韦小宝听到这里,更无怀疑,知道这批人是反对朝廷的志士。他在遇到茅十八之前,在扬州街坊市井之间,便已常听人说起天地会反清的种种侠义事迹。当年清兵攻入扬州,大肆屠杀,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实是惨不堪言。扬州城中几乎每一家人家,都有人在这场大屠杀中遭难。因之对于反清义士的钦佩,扬州人比之别地人氏,无形中又多了几分。其时离“扬州十日”的惨事不过二十几年,韦小宝从小便听人不断说起清军的恶行,又听人说史阁部如何抗敌殉难,某人又如何和敌兵同归于尽。这次茅十八和众盐枭在丽春院中打架,便是为了强行替天地会出头而起,一路上听他说了不少天地会的英雄事迹,又有什么“为人不见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等等言语,心中早已万分向往仰慕,这时亲眼见到这一大群以杀鞑子为己任的英雄豪杰,不由得大为兴奋,一时竟忘了自己是鞑子朝廷中“小太监”的身份。 【10】总舵主道:“我姓陈,名叫陈近南。这‘陈近南’三字,是江湖上所用。你今日既拜我为师,须得知道为师的真名。我真名叫作陈永华,永远的永,中华之华。”说到自己真名时压低了声音。 【11】陈近南又向他端相半晌,缓缓说道:“你我既成师徒,相互间什么都不隐瞒。我老实跟你说,你油腔滑调,狡猾多诈,跟为师的性格十分不合,我实在并不喜欢,所以收你为徒,其实是为了本会的大事着想。“韦小宝道:“徒儿以后好好的改。” 【12】陈近南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是改不了多少的。 【13】陈近南道:“不用几件,只是一件坏事,你我便无师徒之份。”韦小宝道:“两件成不成?”陈近南脸一板,道:“你给我正正经经的,少油嘴滑舌。一件便是一件,这种事也有讨价还价的?”韦小宝应道:“是!”心中却说:“我做半件坏事,却又如何?” 【14】陈近南道:“你是我的第四个徒儿,说不定便是我的关门弟子。天地会事务繁重,我没功夫再收弟子。你的三个师兄,两个在与鞑子交战时阵亡,一个死于国姓爷光复台湾之役,都是为国捐躯的大好男儿。为师的在武林中位份不低,名声不恶,你可别替我丢脸。” 【15】韦小宝道:“是!不过……不过……”陈近南道:“不过什么?”韦小宝道:“有时我并不想丢脸,不过真要丢脸,也没有法子。好比打不过人家,给人捉住了,关在枣子桶里,当货物一般给搬来搬去,师父你可别见怪。” 【16】陈近南皱起眉头,又好气,又好笑,叹了口长气,说道:“收你为徒,只怕是我生平所作的一件大错事。但以天下大事为重,只好冒一冒险。小宝,待会另有要务,你一切听我吩咐行事,少胡说八道,那就不错。”韦小宝道:“是!” 【17】陈近南见他欲言又止,问道:“你还想说什么?”韦小宝道:“徒儿说话,总是自以为有理才说。我并不想胡说八道,你却说我胡说八道,那岂不冤枉么?”陈近南不愿再跟他多所纠缠,说道:“那你少说几句好了。”心想:“天下不知多少成名的英雄好汉,在我面前都是恭恭敬敬,大气也不敢透一声,这个刁蛮古怪的顽童,偏有这许多废话。”站起身来,走向门口,道:“你跟我来。” 【18】韦小宝抢着开门,掀开门帷,让陈近南出去,跟着他来到大厅。 【19】厅上本来坐着二十来人,一见总舵主进来,登即肃立。陈近南点了点头,走到上首的第二张椅上坐下。韦小宝见居中有张椅子空着,在师父之上还空着一张椅子,心下纳罕:“难道总舵主还不是最大?怎地在师父之上还有两个人?”陈近南道:“众位兄弟,今日我收了个小徒。”向韦小宝一指,道:“就是他!” 【20】众人一齐上前,抱拳躬身,说道:“恭喜总舵主。”又向韦小宝拱手,纷纷道喜。各人脸色有的显得十分欢喜,有的则大为诧异,有的则似乎不敢相信。陈近南吩咐韦小宝:“见过了众位伯伯、叔叔。”韦小宝向众人磕头见礼。李力世在旁介绍:“这位是莲花堂香主蔡德忠蔡伯伯。”“这位是洪顺堂香主方大洪方伯伯。”“这位是家后堂香主马超兴马伯伯。”韦小宝在这些香主面前逐一磕头,一共引见了九个堂的香主,以后引见的便是位份和职司较次之人。 ......... 本 名陈永华 别 称陈近南 字 号字复甫 所处时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明朝福建路漳州府龙溪 出生时间1634年 去世时间1680年 主要成就在东南坚持抗清,在台湾大兴文教 官 衔咨议参军、东宁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