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为躁郁症,是指既有抑郁、又有躁狂的一类精神疾病。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双相Ⅰ型(抑郁+躁狂)、双相Ⅱ型(抑郁+轻躁狂)等,其症状包括抑郁和躁狂/轻躁狂。
抑郁的症状
情绪低落、体重或食欲的明显变化、失眠或睡眠过多、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滞、自信心低或过分自责、犹豫不决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意念或行为。
躁狂/轻躁狂的症状
情绪高涨、精力旺盛或易怒、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增多(废寝忘食的工作、频繁社交等)和精神运动性激越(坐立不安等)、冲动和冒险行为(无节制的购物、草率的投资等)、睡眠需求减少、注意力不集中、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躁狂与轻躁狂的症状基本相同的。区别是躁狂症状的持续时间长(7天)、功能损害程度严重、多存在精神病性症状,且需要住院治疗。
病因有哪些?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已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环境压力及季节变化等均在发病过程中起到较为显著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等过程,导致躁狂和抑郁等症状。
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等更为突出,但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多基因遗传。家系研究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患双相I型障碍者,较对照人群高8~18倍。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任一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几率达50%~75%。
通常认为,遗传是可能导致双相障碍的明确危险因素。而具有这种风险的人,在一定负性环境因素的促发下发病,如童年不良经历、人际关系特别是婚姻关系的紧张、丧失亲人、失业等。
神经生化方面的研究显示,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乱与双相障碍关系最为密切。个体神经发育过程、内分泌与激素水平、遗传决定的表达过程等均与发病有关。
另外有些研究者认为,社会因素是导致双相障碍的重要原因,包括童年虐待、压力性生活事件、离婚或独居、自尊低、基因遗传、不良生活习惯如缺少睡眠、过量使用酒精或药物等。
如何预防?
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应注意下列事项:
父母和社会应该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和安全的成长环境;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睡眠行为习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不喝酒、不熬夜,不要摄入过量咖啡因;
学会管理好压力和情绪,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要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要被情绪左右;
对于情绪不稳、焦虑抑郁的青年患者,尤其是父母有双相情感障碍病史的,应更加注意;
抗抑郁药会增加躁狂发作的风险。未经医生评估,不应自行服用抗抑郁药物;而正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如果出现了情绪高涨、精力旺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个慢性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程管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规律用药,不得擅自停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