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升级接入央行征信惹争议
近日,花呗以服务升级的模式,接入央行征信。目前花呗的征信并未覆盖到所有用户群体,首先覆盖优质用户,未来逐步对全量用户进行覆盖。
7月28日,“花呗部分用户接入央行征信”这一话题带着网友的各种疑问冲上热搜。 支付宝客服表示,目前只是部分用户群接入了央行征信,如果用户的产品协议中有《个人用户信息查询报送授权书》,那么用户的信息已经接入征信。如果仅有《花呗服务协议》、《芝麻服务协议》以及产品说明则用户的相关信息还没接入征信。
用户如何得知是否上征信?在“花呗”-“我的”-“相关合同及产品说明”栏目中,若页面出现《个人用户信息查询报送授权书》的用户会接入征信,而仅有《花呗用户服务合同》《芝麻服务协议》与产品说明的用户则未接入征信。 长期以来,花呗被部分用户看做是一种“支付工具”,虽然提供的服务非常类似于信用卡,但其本质并非信用卡。从《花呗服务协议》来看,这是一种消费金融产品,或称“花呗·消费信贷”,其他电商系平台的如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和唯品花等,都是与其同一性质的产品。这几个产品都已先于花呗将用户使用信息,尤其是逾期信息上报征信,其中,据京东白条披露,其上报征信形式为个人贷款业务。
央行调查联合消费贷,单列花呗、借呗
近日还有一个消息涉及花呗。
据部分媒体报道,人民银行近期下发紧急通知,向各银行统计消费类联合贷款业务的相关信息,包括贷款余额、不良率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表中,各法人银行与蚂蚁花呗、蚂蚁借呗的合作情况,央行要求是填报重点,需单列填报。具体内容包括贷款余额、加权平均利率、不良率等。
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是消费信贷机构巨头,发展势头一直较猛。仅与蚂蚁花呗合作的金融机构就有数十家。
所谓联合贷款,目前业内并没有标准定义,普遍的认知是指——银行与合作的金融机构基于共同的贷款条件,按约定比例出资,联合向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互联网贷款。
消费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多年,联合贷业务已然成为一个快速膨胀的庞然大物。
据《财新》在2019年10月的报道,彼时整个联合贷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万亿左右,涉及数百家银行等金融机构,这其中蚂蚁金服(现已更名为蚂蚁集团)已经占到一半以上,约万亿元;微众银行约2500亿元;平安普惠3000亿-4000亿元,这三家合计占到市场的90%。新网银行、京东数科、百度以及消费金融公司这些第二梯队玩家占据剩下的10%市场。
人民银行此次调查,很可能将开启针对联合贷款乱象中超杠杆放贷、银行机构风险外包等问题的整肃。后续对以上开展联合贷业务的蚂蚁集团、微众银行、平安普惠、京东金融等存量规模庞大的联合贷玩家都会产生影响。而它们合作的数百家中小银行和消金公司、信托机构或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未来金融研究院侯本旗博士表示,“央行可能是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角度关注此类业务。银行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风险,但客户增长和风控主要靠联合贷款机构。这种风险激励不对称的合作模式隐含着可怕的潜在风险。如果合作贷款机构为做大规模而采用过于激进的客户下沉策略或实施数据操控,银行发现时刹车已晚。”
花呗上线新产品“月月付”
7月29日消息,据消息人士透露,蚂蚁花呗内部正孵化一款新的信用付产品,内部名称为“月月付”,目前已向少量用户开放。
支付宝花呗页面显示,“月月付”是花呗面向部分用户推出的一项分月付款服务,在购买支持月月付的商品时,可以先付一部分,尾款按月慢慢付。
据了解,与花呗分期不同的是,这款新产品目前分成10期,未来可能最多分24期,用户按月支付货款,而且没有任何利息。
目前,受邀用户可在支付宝右下角“我的”——“花呗”——“我的”中找到花呗月月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