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动力”。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兴起,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形成了金融科技“千帆竞发、创新者胜”的发展态势,有力增强了金融服务惠民利企水平。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李伟发表的署名文章《落实发展规划推动金融科技惠民利企》。文中,他阐述了一系列针对生物识别尤其是人脸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应用的观点。
2019年,人民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的基本原则,出台《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积极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联合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健康委组织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引导金融机构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以科技赋能金融提质增效。
一是,深入落实金融科技发展规划。
金融机构是发展金融科技的生力军,也是落实《规划》的责任主体。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全面落实《规划》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金融科技应用能力,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贡献力量。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组织编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实施指引,构建金融科技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建设同业协同发展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大带小、以强扶弱,让所有金融机构都能搭上数字化发展的快车,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二是,稳步推进数据融合安全应用。
当前,推动数据治理、建设数字中国,已经上升为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全新形态。金融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加快数据融合应用顶层设计,将数据治理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布局数据平台架构,为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
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涵盖金融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等全流程的标准框架,实现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统一规范管理。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类分级管控,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推动跨行业跨市场数据要素有序流转和安全应用。
三是,持续强化金融风险技防能力。
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兴起为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提供了“科技方案”。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风险防控,推动风险管理手段从人员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主动采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现代科技手段优化风险防控指标与模型,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有效甄别高风险交易,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人民银行将建设金融科技应用风险监控系统,探索施行新技术金融应用安全评估与备案机制;加快建立数字化监管规则库,构建监管规则知识图谱,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建设数字监管报告(DRR)平台,提升监管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为坚决打赢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贡献科技力量。
四是,科技驱动支付发展再上新台阶。
支付领域是金融科技应用的高地,也是智慧金融发展的前沿。近几年,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支付服务居于全球领跑位置。
金融机构要坚守“惠民利企”的初心和使命,深挖金融科技潜能,盘活技术和数据要素,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开放API等技术建立新一代支付生态体系,打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样本,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全球支付行业的领先优势。
稳妥开展条码支付、刷脸支付互联互通技术验证与应用试点,打通支付服务壁垒,最大程度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的支付服务需求。
积极探索将物联网、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等技术与支付场景深度融合,推动KYC(了解你的客户)和交易验证手段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进一步加强支付风险防控,综合利用标记化、密码技术等手段提升支付敏感信息保护能力,筑牢支付安全防线。
|